作者:贺观清
书法,作为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独特的艺术门类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但是我们对于书法课程和书法教学的知识仍很不全面,而是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单纯的技能训练,只是机械地重复训练而已。
其实,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无比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文化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人格品质的熏陶有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书法的美学基础与艺术特质。书法是线的艺术,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轻重、徐疾、方圆、枯燥、湿润等性质变化,展现出书法线条的诡秘与丰富,承载书法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它是书法家情感的迹化、个性风貌的表现。
从书法的外部看,书法是通过线的律动(包括墨气的运行)、结构的经营来完成的,它不仅给欣赏者传递外在的形质美而同时要在欣赏者与作品交互的过程中传递其深层的内涵。
在书法的萌生阶段,受到“立法取象”“以形示意”等朴素审美意识的局限,汉字作为书法的内在规定性,在其起始阶段更多停留在对物象的模拟,如“口”即似一张开的嘴。这种模拟经过提炼、概括,超越了再现,但仍然在汉字的外形上对物象有很大的依附,就是所谓的象形。这就形成了许多汉字以形示意的突出特点。
而这种特点对中国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影响极大,如果汉字遵循以语音为主导的发展线索中国的书法艺术就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汉字“形”的独立性使我们对字形异常重视和敏感。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撇开文字的声、义要素,而对文字的形式进行独立的欣赏。也就是说,汉字的形式除了表意的功能外,又多了一个可供欣赏的功能汉字形式中蕴含的象形意味则为汉字成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和内容。
书法的使用工具毛笔的独特性也是中国书法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毛笔对书写过程中的动作变化、力量的轻重有高度的敏感性,那怕是一点点动作的不同和力量的微妙变化,落在纸上的轨迹便完全不同,这对书法的影响很重要,它使书者在用笔的快慢节奏、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象的枯湿浓淡等方面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由此形成了书法“笔意”中两个最基本的审美要素:
一是用笔的粗细、枯湿以及用力的强弱变化,产生了点画线条的体积感、质感和力量感,并且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效果——或敦厚凝重;或绵里藏针;或沉着痛快;或干涩苍健;或遒劲坚韧或柔丽飘逸。二是由运笔中提按、使转、映带、垂缩等一系列复杂动作所造成的线条的流动感和韵律感,也就是造成一种“气韵”。
书法创作的承传性。书法艺术与其他许多艺术门类一样,它是根植在肥沃的文化历史土壤里。书法里汉字的点画结体、用笔、用墨以及章法等等,都趋向于一种恒定的审美法则。这与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先辈们创造的灿烂文化,永远是我们所要吸取的营养。
一招一式,都具有某种程式化的格局,所以也有人把书法喻为“戏曲艺术”也不无道理。我们学习书法,从研习古人,走出古人最终形成的艺术风格,这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师承关系,也就使书法具有了历史的承传性。我们的学生学习书法,经过反复的临摹,对字帖的形神已基木掌握之后,需要巩固学到的技法和造型能力。待某一系统的技法熟悉之后,再转益多师,以求已貌。
这是初级的“入帖”到高级的“出帖阶段的过渡。诚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的“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当然,从临到创作不是一成不变的直线过程,而是不断回环往复的交叉历程。
(图中书法作品为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获奖入展作者或兰亭奖获奖入展作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