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市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与广东新快报共同主办,声音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校友会、新快报书画院、万木草堂协办,广东森岛集团东方文德·森岛湖共同支持的文德百家“城市建筑与现代声景艺术”论坛活动于6月18日下午在花都东方文德艺术生活馆举办。

继2018文德百家名人大讲堂启动以来,围绕文化、艺术、科教、民俗、历史等多个领域连续举办十期文化讲堂活动,邀请省内乃至全国极具代表性的名家公开开讲。2019文德百家系列的全新回归,以文化为基点,通过聚焦建筑、环境、科技等创新领域,提炼专业性观点,推动跨界融合,向大众传播更立体的“百家之声”。

首场邀请建筑与声景研究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硕贤和广州市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校友会会长、广东森岛集团董事长郭建基,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总建筑师盛宇宏,广州市设计研究院岩土与地下工程所所长、总工程师黄俊光,声音博物馆创始人陈弘礼以及时代美术馆副馆长子静等建筑、艺术、视听领域的专家、设计者和从业者们共同交流声景艺术与城市建筑、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三者间的关系和实践。并探讨如何通过声景研究改善人居环境和绿色生态。

论坛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吴硕贤以“声音与听觉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为开篇,论述声学的古老与年轻。从中国古代建筑对声音意境的追求到声景观在城乡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从建筑的声学设计到广州大剧院等声学案例的讲述,深入浅出的立体呈现了声学在城市建筑中的运用,并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多通道声重发系统,让建筑空间在规划设计阶段,便可预先较逼真地聆听建成后的音质效果。

根据吴院士对“城市建筑与现代声景”的学术理论为依据,参与论坛的嘉宾结合自身的从业经验和实践,逐一对声景观在城市建筑中的运用和如何改善绿色人居生活进行了观点阐述。

广州市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建基列举了广州老城区文德路东方文德和花都狮岭集贤古村的文化地产改造项目,通过将广府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记忆植入建筑设计,采用绿色健康,人文宜居的理念融入“文化+教育+科技+康养”产业模式,为城市的人居环境注入更多的文化基因和人文情怀。

而在城市建筑的实际建造中,声音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总建筑师盛宇宏表示黄花岗剧院和星海音乐厅作为广州代表性的剧院建筑,置身其中,声音在前后左右环绕奔腾,这种其妙的体验就是声景营造所带来的。

作为建筑设计师,盛宇宏解读了对生活美学的理解,在他的作品中,追求让建筑回归自然,运用大自然的美好声音,赋予现代生活更多可能。

声音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建筑工程领域,可利用听不见的声解决看不见的工程难题,这也是声的艺术魅力。广州市设计研究院岩土与地下工程所所长、总工程师黄俊光现场解读在看不见的地下地质工程勘察和地下工程质量检测中,采用超声波层析成像技术确定地下溶洞的分布情况,通过声学运用解决建筑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除了声学在城市建筑和工程领域的运用外,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声音博物馆倾力打造了一场非物质文化之声系列的全新力作——四十四米大型声景交互听见《清明上河图》艺术作品展。

作为可听、可触、可交互的巨幅户外《清明上河图》,观众通过佩戴耳机,聆听千年前的汴京古音:渐步时潺潺流水声、马蹄声。郊外悠扬的古琴与羌笛交织,城内街市嘈杂的各种吆喝、叫卖声……这些复活的千年声音通过现代全息声技术与声景艺术的有机结合,将沉浸式交互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

声音博物馆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中国非物质文化之声》声音艺术项目。用科技+文化+创新的手段,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民族文化艺术之声进行收集整理及再创作。并持续主办声景艺术展和多方位建立传播声景艺术教育的途径。听见《清明上河图》是声音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之声系列里对声景概念的又一次实践运用。

声音博物馆创始人陈弘礼先生在发言中表示:“声音博物馆简而言之就是以声音博览万物,感知世界之美好,探寻生命之真谛。这次声音博物馆在森岛湖社区挂牌成立声景艺术文化交流示范基地,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个事情。也期待有机会和吴院士一起携手传播声景艺术,希望声音博物馆能把吴院士的声景研究及愿想付诸实现,让声景艺术完美的进入到我们生活。”

在本场论坛结束后,“声景艺术文化交流教育示范基地”落户东方文德·森岛湖社区,为市民提供全息声艺术体验活动、声音疗愈课程、多媒体视听服务等声景艺术的教育和普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