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雕塑的历史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由雕塑艺术家江小谦设计的孙中山铜像至今仍分别屹立于汉口三民路、武昌“红楼”广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后,出现大量纪念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的雕塑,如长江大桥桥头雕塑、二七大罢工纪念雕塑、屈原像、向警予像等。改革开放,一批贴近市民生活的雕塑涌现,东湖公园内的大白象雕塑甚至成为老武汉人的时代记忆。

城市雕塑在美化生活、增添城市品位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中山大道与扬子街交会处的路口,一座命名为《生命》的雕塑作品矗立在绿化带中,鸟巢造型的雕塑里,放置着三枚不锈钢材质的“鸟蛋”。记者就此随机采访了数名在此休闲的市民,有人认为还不错,有寓意;也有市民认为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早在2012年,由网友投票评选出的全国十大丑陋雕塑榜单中,武汉的这尊“生命”雕塑位列榜首,引发业界哗然。无独有偶,在武汉东湖国际公共艺术园内,有一座被称作“斗战剩佛”的雕塑作品(下图),取材自西游记的孙悟空的原型,但特殊之处有两个,一是这位“齐天大圣”的铠甲被设计者做成了美国动画片里的变形金刚造型,而雕塑名里的斗战胜佛的“胜”利的胜,被改成了“剩”余的剩字。对此,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郭和平认为,这应该是设计者有意为之。他说,“剩”字可能是原作者对文化的一种结构,雕塑放到公共生活区域,也是打发“剩余”时光的意思,作者并无恶意。            

在江汉路步行街,热干面摊子、下象棋、竹床乘凉等城市雕塑别具一格,非常有城市特色。而据了解,目前江汉路步行街及中山大道的沿线的雕塑都是由建设单位移交,没有具体的相关文件,目前都是由步行街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维护。当出现污损或者影响城市形象的时候进行督促整改。至于设计建设单位是谁,如何选址安放,他们并不明晰。            

江汉路上的热干面摊雕塑            

龙王庙公园门前的纤夫雕塑            

一般而言,城市雕塑交由市政管理,建设需要提前报批,实现备案制或者档案制,但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雕塑建设单位较多,管养单位也不少,导致监管难度加大。            

专家认为,城市雕塑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城市的管理者、雕塑家、开发商、公众这四个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博弈的结果。公共雕塑美的打造需要这四者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接受城市公众的审美检验,政府有关领导要多听取专家和艺术家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艺术本身的规律和法则。            

高级建筑师、荆楚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郭和平教授(上图右)提出了一座城市雕塑诞生的合理流程:首先,确定主题,进行整体规划,再形成文案,邀请当地历史学家、文学家等配合雕塑家完成创意;其次,雕塑家开始创作,由来自不同地域的评审团提出意见,交由雕塑家进行修改;然后,做出样品进行公示,在市民中对作品的满意度进行抽样调查;最后,雕塑家开始创作,并由技术质量监督员全程监督。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需要兼顾到各个方面,尤其是市民的公众意志。“要有开放的心态,文化能够成为生活的课题,才是它的目标意义所在。”            

近年来,武汉公共空间艺术取得很大发展,但能代表城市气质、成为城市标记的典型雕塑还不足,与国外一些城市相比,作为“设计之都”的武汉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而近来雕塑界的主动作为,是一个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