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华人黄玉雪(Jade Snow Wong)被誉为"美国华裔文学之母",她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但其一生却和中华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中美两国建交初期她的一张特殊菜单。
黄玉雪于1922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她的父亲是来自广东中山的移民,在子女教育方面非常封建保守。黄玉雪在九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五,自幼在家里不受重视,生活在"男尊女卑"的阴影之下。
黄玉雪从小不仅要服侍男性家长、端茶倒水,而且一切都要以男人为中心,不允许接受高等教育。而乐观向上的黄玉雪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完成大学学业,艰难地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作杰出,她还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嘉奖,为家族争得了荣誉。
1950年,黄玉雪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讲述了一个唐人街华裔少女靠自己的毅力长大成人的故事,并凭借该书一举成名,而这本书最吸引美国读者的内容是其中大量关于中国美食的描写。书中女主人公在读大学时,曾在音乐会上通过制作"糖醋菠萝肉"、"豆芽炒牛肉"征服了美国同学,通过食物纽带拉近了与当地人的距离,"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女主人"。这些很可能就是黄玉雪自身真实经历的写照。学者研究认为,该书对唐人街食物的详细描写,成功运用"饮食他者"的文学策略,极大地满足了白人读者对东方饮食文化的好奇心,因而被誉为是美国人了中华美食的"导游书"。
鉴于黄玉雪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仅一个月,她和丈夫就受邀访问中国大陆,成为中美两国恢复邦交后首批来华的美国人。由于黄玉雪夫妇和国务卿基辛格等美国名流有着良好关系,从1979年开始,他们就负责带领美国旅行团赴中国访问,每两年一次,前后共进行15年之久,为巩固中美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据《黄玉雪访谈录》记载,她对1983年来华访问的经历尤其记忆深刻,并回忆说:"自从1983年中国执行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最大。"今天展示给大家的,就是1983年黄玉雪下榻成都锦江宾馆时的宴会菜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都市只有两个对外旅游接待点:锦江宾馆和耀华餐厅。而作为当年成都最好的酒店,锦江饭店的地位在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是非常崇高的。
1981年6月16日,中美正式协定美国政府在成都设立总领事馆,领区范围为川、贵、滇、藏四省。而在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建成以前,其临时馆址就设在锦江饭店的西楼,时任美国副总统的老布什还亲自到场主持了开馆典礼。
打开菜单内页,可以看到此次宴会共设冷菜六道、热菜七道,附设小吃四种、汤菜一例。不难看出,这是一桌丰盛而正宗的川菜,樟茶鸭子、鱼香鸽蛋、叶儿粑……都是正儿八经响当当的名牌川菜。而椒麻鸡块、花椒兔丁、麻婆豆腐则更凸显了川菜的"麻辣"特色。
这顿大餐不仅有美国人喜欢吃的炸鱼、鸡丝、春卷、鱿鱼,而且还巧妙融合了鲜笋、发菜、菠菜、菜心、蒜薹等素菜,不难看出是精心设计的一桌佳肴。在加上糖粘花仁、冰汁银耳等甜品,一准儿让远道而来的美国朋友大饱口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菜单当中的第一道热菜"凤翅海参",乍看起来并不起眼,其实这道菜就是成都锦江饭店的头号名菜"凤吞三宝"。这道菜通常只在高规格宴会上作为"大菜"亮相,制作时要求整鸡不开膛,在保留鸡翅骨、鸡头的同时,剔除其余所有骨头,十分考验厨师的耐心和技术。鸡身净膛之后,腹中加入海参、香菇、火腿等精致食材,入开水定型,加多种佐料腌制后上笼蒸至酥软。此外,还要经过炒菜心、滗原汤、去鸡尾、淋鸡油等多道程序,才能完成这道菜的制作,可谓非常费工费料费时。
此外,菜单内页还记录有宴请黄玉雪的详细情况,饭桌作陪者的级别颇高,足见当时各级部门对来访者的重视。黄玉雪此行来蓉属于先期考察探路,而正式的美方旅行团则于同年5月抵达成都。
从小就在唐人街长大的黄玉雪,早期吃到的故乡食物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当她踏上中国国土,第一次品尝到正宗的中华美食时,心情颇为激动。1972年第一次访华期间,中国外交部设盛宴款待了黄玉雪夫妇,她后来回忆称:"在那次宴会上,我感到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中国外交部的官员坐在我们的这一桌,笑声不断,和我的丈夫痛饮茅台酒:他们吃饭的样子和我的父母告诉我的一模一样。我帮助他们夹菜,他们也帮助我夹菜……"
根据黄玉雪的早年奋斗史,美国人曾在1977年专门拍摄了影片《黄玉雪》。在片尾最后一组镜头中,黄玉雪一家人团圆聚餐,她的父母相敬如宾、互相夹菜、其乐融融,而一旁的黄玉雪则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在那一刻,与其说是美国文化重塑了黄玉雪,不如说中华餐饮文化深深融入了这位美国华裔女子的心。
故乡的美食,成就了黄玉雪的文学梦,也让她从饱受歧视的"边缘人"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佼佼者"。故乡的美食,带给她的不仅是味觉的惊艳、巨大的成就,更让她时时想起自己的严父慈母、兄弟姊妹,想起旅美华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想起那从小就离她很远、却一直在她身旁的中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