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这种艺术形式属舶来品,在中国真正兴起和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60余年来,随着《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诸多优秀作品被广大观众熟悉和热爱,芭蕾在中国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实现了芭蕾舞的民族化发展。

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今天,中国的芭蕾艺术如何在创作中凸显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推进芭蕾艺术在新时代攀登新高峰?此前,中国的10家芭蕾舞团的院团长和有关负责人相聚首届中国芭蕾院团长论坛,就这些议题展开积极研讨。

有人曾质疑,发展中国的民族芭蕾有何必要性和价值?对此,在德国生活了20年的重庆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刘军有许多切身体会和思考。“我15岁在皇家芭蕾舞学院留学,校长让我跳蒙古舞给大家看,没想到广受欢迎,我也在赞美声中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刘军说,这个经历给了她很多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民族文化,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民族的东西最能打动世界,我们重庆芭蕾舞团此后还专门排演了一台融入藏族舞特色的作品《香格里拉》,5年内在欧洲共演出50场,很多观众反馈,这是他们在当地看到最棒的演出。”

后来,重庆芭蕾舞团又将川剧、京剧元素融入芭蕾舞。“世界著名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充满外国人对中国舞的想象,今天,需要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诠释自己,为全世界展示富有中国气质、中国精神的全新的芭蕾舞世界。”刘军说。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也谈道,中国芭蕾要以国际视角,结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用中国和世界相结合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

“要使芭蕾在中国土地上根深叶茂,还需要研习芭蕾的古典传统和训练系统。”辽宁芭蕾舞团党委书记李成全表示,“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绝不是简单‘民族+芭蕾’的加法运算。首先,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历史中选取既有代表性又不失时代感的内容作为创作之源,使其从根本上贴近人民生活和心理认知。其次,要把民族特点和芭蕾特点紧密融合,使芭蕾艺术能够在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构中展现其独特美感,相得益彰。”

“的确,中国芭蕾并不是单单把脚尖立起来那么简单。”兰州芭蕾舞团近年来的芭蕾舞剧《大梦敦煌》在“一带一路”沿线深受瞩目,其艺术总监苏孝林说,“当众多身着华美东方古典服饰的‘飞天’最终以芭蕾舞步出现在舞台时,融合敦煌元素与西方芭蕾舞蹈语言的碰撞,让观众眼前一亮。可以说,中国芭蕾承载着让东方文化走进西方观众视野的使命。其意义是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当然,芭蕾的发展绝不能脱离本国群众,有观众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在这方面,中央芭蕾舞团常年开展芭蕾教育进校园、大师面对面、公益惠民演出等艺术普及活动。“在剧场里,香港芭蕾舞团致力于以优秀作品展现香港城市形象、文化底蕴和人民精神。优秀剧目是发展的基础。”香港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卫承天也介绍,主创团队在不断创新形式让芭蕾艺术走出剧场,走入普通群众生活。“比如,通过‘快闪’到城市不同地方,展示芭蕾艺术和演员风貌,借助‘我们一起来跳舞’项目,聚焦学生、老人和40岁以下的从业者,对他们进行业余培训、推动其与香港芭蕾舞团艺术家的深层交流互动,从而让芭蕾为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成为更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