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春秋——清明(油画) 许江 孙景刚 邬大勇
1928年,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诞生。90年烽火艺程,五易校长,数度远徙,于最困难之时,担当先锋,理想不辍,从建校伊始仅30余名教职员、 56名注册学生发展到如今逾万名师生,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四大校区的中国美术学院。3月25日,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院用90年的实践,四万五千师生的追求,缀成三面猎猎飘扬的旗帜——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将其中的头一个词拈出,即成“中国·美术·学院” ,这正是大展的标题,也是大展的主题。
在开幕的大厅中,立着一个门框。这个门框依1928年建校时的校方信笺制成。它的两边镌刻着“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建院宗旨,令观者对展览充满期待与想象。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介绍,展览是从学院教学研创的现状中,撷取和谋划的15个案例,以这些案例来揭示这种先锋、现场和宣言的力量,纵一叶而知全竹,窥现场以展新貌。这15个案例中有献给建院、西迁、共和国、改革开放几代先贤名师的《国美春秋》四联大型历史油画和《烽火艺程》大型纪念浮雕;有展示学院高端学科绘画书法新创作的《天地绘心》 《含弘写心》 ,也有再现教学最新现场的《我织我在》 《本土营造》 《天工开物》 ;有多年坚守社会美育的《乡土学院》 ;也有铸炼新媒体本土关怀的《溪山行旅》 《人文影画》《心印宇宙》 ;还有体现现代设计教育实况的《汉字无疆》 《东方丝竹》 ,让观者共享今日艺术教育的创新意识和国美之路的东方理想。
再现征途,凝结历史精魂
清明,万物蓄势待发;芒种,果种落地发芽;端阳,苗木繁盛生长;中秋,收获硕果累累。四个关键节候,四段崭新征程,串联起中国美院九十年的筚路蓝缕。在《历史巨擘》单元展现的《国美春秋》 ——清明、芒种、端阳、中秋,四联巨幅油画,刻画了中国美院最为重要的四个历史节点——1928年春国立艺术院建校伊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院辗转于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办学,历时九年,五易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学院师生们投身于历史的新潮流,在时代责任与艺术追求之间反复琢磨,深入探索; 1978年至1983年,学院百废待兴,面对中央改革开放的政策及拨乱反正的重要使命,学院师生担负起学院重建的繁重任务。四幅油画,一百余位人物群像,为观众缓缓铺开的是国美九十载艰辛拓展的历史征途。
《国美春秋——清明》由许江、孙景刚、邬大勇共同完成,这是以蔡元培、林风眠为首的建院一代人的写照,其中也包括最早的学生代表李可染、张眺、艾青等。蔡元培是最早确立中国独立艺术教育理想之人,其在开学典礼的演说中说道:“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 ”林风眠在留学时期便深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并在其后将之实践为一场“艺术运动” 。建校之初的理念深深滋养了这所西子湖畔的校园,它让独立自由的学术氛围、美育改造社会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得到延续与发扬。“画面中他们在春雨霏霏的上午,登上奇石巍立的葛岭,俯瞰西湖,映身诗性湖山的天地之间,意气风发,为中国艺术的新时期开辟道路。 ”许江说。
《国美春秋——芒种》的创作者以群像的形式描绘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西迁,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西迁救亡、辗转兴学的一代人,其中既有林风眠、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等八年抗战的历任校长,也有在沅陵、昆明、嘉陵江畔聚合而来的,几乎遍及了彼时中国美术界的名师名家。 《国美春秋——端阳》中有以刘开渠、江丰、莫朴、黎冰鸿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他们在延安革命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深入时代生活,感通人民之心。还有以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画画家,他们传统出新,守常达变,从中发展出的“浙派人物画”更是确立了当代中国人物画的新道统。在第四联《国美春秋——中秋》中,那些带领学院走出困境,在传统继承、对外开放、融合创新等方面营造出新时期辉煌的几代教师代表们,在满山红叶的凤凰岭上,登高望远、展颜抒怀。潘公凯、肖峰、全山石……我们所敬仰的老先生,有的在那个时候还风华正茂处于青春年华。
六件高2.55米,总长45米的《烽火艺程》主题浮雕所刻画的是当时师生们谱就的西迁历史图景,这一时期,学校培养出一批批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优秀艺术家,其中既有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享誉世界的“艺专三剑客” ,又有李可染、董希文、王式廓、罗工柳、力群、彦涵、胡一川等一批中国革命文艺的中坚力量,更有王朝闻、卢鸿基等艺理兼通的美学家。
江南云骨 竹假山 章俊杰
书画同源,独创水墨新境
宋人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天地四方而来,交汇于此心。 《天地绘心》《含弘写心》两单元是由书法、篆刻以及中国画所建构的现场。以园林里透过小窗的园林景观为视觉重点,其余为大面积留白的中国画《故园心眼》 ;画面人物放大到本人两倍大仍结构扎实的中国画《生民》 ;接近3米的书法长卷作品《咏西湖词卷》洋洋洒洒,飘逸灵动……这些作品无不向观众诉说着中国美院的当代美术风貌。
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传统中国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潘天寿为首的中华艺者,提出中西文化分峰峙立的理念。20世纪40年代末,黄宾虹南下,在栖霞岭结庐教习,再塑中国传统山水画高峰。随后,潘天寿提出人、山、花分科的思想,拟定临摹心追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师古人、师造化,进而师心独造的中国绘画教学理念。新世纪肇始,中国美院将中国画技艺与理论研究提升到画学的层面上,从理论思想、品第风格、方法技艺、传承课徒、材料掇英、诗词题跋、中西比较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溯源玄览,论衡古今。回望90年,中国美院的中国画之路,正是一条旷日持久、生生不息的“天地绘心”之路。
《含弘写心》单元书法、篆刻作品由目前尚在教学的所有书法教师书写、篆刻,从年龄最年长的(已81岁)亦是中国美院书法专业创始人之一的章祖安到目前中国美院最年轻的只有26岁的书法老师,所有老师的作品都被容纳到这里。这些作品被呈示在一条圆弧形的长廊之中,宛若一个幽静的书斋,邀引着人们去品味它们所承载的时间和意蕴。
“在现在很多书法作品进入展厅时追求宏大、视觉冲击的情况下,我们想要回过头来,回到一种书斋的氛围中,呈现静下来做一些日常研究、治学的状态。 ”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记、副院长沈浩说。
中国美院于上世纪60年代初开书法专业教学之先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成为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端。书法专业开办之初,授业者可谓名家云集: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国美书法教育以书法的“通人之学”为主旨,强调艺品与人品兼修,重视从书写到学养,从理论研究到书艺实践,诸种文人才艺彼此砥砺,相契相融。
鹤云丝雨弄春柔(局部) 罗颖
迅疾变幻,迎来艺术迭代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世纪,迎来的是一个迅疾变幻、多元复杂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催生艺术迭代与教育变革。
《心印宇宙》单元是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的VR空间。艺术家们以其不羁的想象力,在VR所构筑的大千世界中,驰骋着广泛的世界议题:未来中国城市设计、生态失控、信仰与权力、数据永恒、虚实反转、人机一体、时空穿越、记忆物化、基因控制等。这是开放媒体系的老师带领着十多位“95后”青年艺术家一同创作出的意念系统,他们用VR书写科幻,用VR创想大千世界。
《汉字无疆》单元展示的是一个跨媒介跨平台的汉字空间,是一次对汉字可能性的全面实验,意图挖掘与释放蕴藏在“汉字”之中的文化“基因” 。创作团队从蔡元培在国立艺术院开学典礼时的演说词,提取出美育、艺术、创造、生活等若干核心词汇,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与表达。合“美育”二字,则是使善得以教习,合“艺术”二字,则是大人之道由方略而下达,合“创造”二字,则是以此端点开始建造,合“生活”二字,使生命流动,且创造生命之内容。总而训之,正合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之意,也即是艺术教育之本旨。
中国美院对东方设计学的探索可追溯至雷圭元先生的图案学,跟随并拓进前辈的足迹,探寻着中国最本源的设计精神,以期构筑一个具有“东方智性、生活智慧、价值智能、创新智识”的东方设计学体系,重建起一种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领衔的《东方丝竹》单元,则围绕东方人的生活方式,采用丝、竹等材料,设计独具东方体验的衣饰和器物。设计,不仅作为一种技术的手段,创造出一种功能性对象,更重要的是,它还贯穿着美学意志,包含着艺术价值。设计不单单只是创造出一个作品,它还应指向一系列的生活方式、社会理想和历史计划。
待观展结束再回到开幕大厅中立着的那张校方信笺前,观者或许能明白“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之深意。正如许江所说,校庆不只是一场聚会,而是要寻找学校的精神和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