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在从不缺乏假货、赝品的古玩圈内,自古以来鉴定靠的都是专家、行家的眼力。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各类集资讯、销售、专家鉴定为一体的收藏类App不断涌现,这些平台推出的在线免费或低价鉴定等业务也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藏友。但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平台只是抓住了用户关注“真伪”的心态,将在线鉴定作为引客噱头从而开展其他交易。而某些平台则将售价仅为64元的仿古瓷器鉴定为价值10万元的“真品”,还有平台更是将一些从未参与在线鉴定的知名专家堂而皇之地挂在平台的“专家组”内……此外,这些在线鉴定平台还存在着服务滞后,商户准入门槛低、评论注水、缺乏权威性等问题。

64元仿古瓷器被鉴定为真品

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发酵,文物艺术品市场鱼龙混杂,在利益的驱使下,造假团伙的造假水平也越来越“高明”。从被原故宫博物院的5位专家估值为24亿元的两件“金缕玉衣”再到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受质疑的“宋瓷门”事件,古玩圈从不缺少以假乱真、专家“打眼”的故事,尽管一些专家在断代、胎釉以及书画的绘画风格上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积累,但近几年来专家“打眼”事件依然频频出现,文物鉴定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而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线鉴定的出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得藏家足不出户就能为自己的藏品进行鉴定。北京商报记者在浏览一款名为“收藏联盟”的App时发现,该款最初以钱币收藏为主要内容的App因为兼具内容资讯、搭建买卖桥梁以及免费鉴定等功能引起了众多藏家的关注,藏家可以将想要鉴定的藏品拍照后放在平台上请专家进行鉴定,经鉴定后,专家会给出“真品”或是“打眼”的鉴定结果,对藏品所属的年代等做出详解,并给出参考价格。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鉴定板块中的一件“大清康熙年制”款瓷器也引发了用户的热烈讨论。这件带着“康熙”款识的瓷器被平台专家鉴定为真品,在专家给出的详解中写到:依据图片判断本藏品为:青花瓷碗大清康熙年制(真品),市场参考价格为10万元左右。在该件藏品的用户评论中,原本是一片叫好的评论区中几个质疑的声音显得格外醒目,有藏友称是晚清仿制品,值1000元左右,还有网友称图片是淘宝店家的销售图。

随后,北京商报记者在该电商平台上的确找到了与该鉴定图一模一样的销售图。卖家给出的商品说明为“景德镇仿古青花瓷器”,售价为64元。即便此类情况在收藏联盟平台上并不常见,但就是这样一件仿古制品竟被平台专家鉴定为价值10万元的真品,不得不让人再次对收藏联盟平台的鉴定水平产生质疑。

面对这样的质疑,收藏联盟App创始人李春标表示,“一般我们是不接受从网上抠图来放到平台上鉴定的,通常看到此类情况我们会否决掉,像这样的乌龙事件还是十分少见的,后期我们也会逐步完善”。本身就是资深钱币收藏爱好者的李春标也坦言,相比钱币鉴定,瓷器的鉴定更为复杂。

看图鉴定不靠谱

众所周知,文物艺术品的鉴定讲究的是上手鉴定,只有看实物、上手触摸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真假,不仅收藏联盟App如此,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的App都是依靠用户所发布的图片来鉴定。有业内人士认为,只靠图片来鉴定在古玩圈中是十分避讳的,因为依靠图片就能辨别真假的概率仅为50%-60%,所以真正的内行人是不会仅依靠图片就来判断真假的,要想做出真假的结论还需要上手看实物。

然而,中国收藏家协会互联网+收藏委员会主任刘彤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表示,看图片鉴定并不是线上鉴定问题的根本,因为古玩行本身讲究的就是收藏者的眼力和交易双方的信任度,照片鉴定并不影响平台本身的交易,像国外一些做得比较好的收藏品电商平台,也是靠图片来交易,因为卖家有着良好的信誉和完善的背书,仍能获得较好的交易额,但就目前国内收藏品市场的现状这种信任的建立尚需时日。

虽然业内对图片鉴定的方式褒贬不一,但目前由平台上的专家进行图片鉴定依旧是各大在线收藏平台主要的鉴定方式。那么,这些参与在线鉴定的都有哪些专家呢?收藏联盟App中的“专家”栏目显示,专家组共有26位带有姓名及介绍的专家,多数均为不同领域的专家或鉴定师,除此之外,还有3个负责不同领域的“收藏联盟专家组”和一个负责资讯内容的“收藏联盟”。然而,在鉴定板块中,给出鉴定结果的落款均为“收藏联盟专家组”,并未见上述26位专家。为此,北京商报记者向该平台上的一位专家进行求证,该专家表示只是在平台上发表文章,没有参与鉴定。这不禁令人生疑,这个名为“收藏联盟专家组”的专家组不参与平台鉴定,又在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当谈及平台上列出的知名专家为何没有参与鉴定时,李春标表示,这些专家只是没有与用户互动,实际上,根据照片进行鉴定,很多专家在眼力上仍有所欠缺,不如长期在市场上实践的专家,一般长期在市场一线的专家一眼就能辨别出藏品的真假。“比如我们每天会收到300多个鉴定请求,我们会根据用户藏品种类的不同分发给不同的专家,他们大多都是在业内有着多年市场经验的资深人士。”

其实,目前国内文物造假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拥有超过30万从业人口,每年收入超百亿元,鉴定已经成为造假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云古玩公众号创始人刘嘉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正是因为造假团伙对专家鉴定的方式和视角过于了解,因此只要造假者规避掉这些鉴定方式就可以将赝品仿得滴水不漏。虽然依靠经验鉴定是古玩行自古以来的传统,但无论是专家鉴定还是民间鉴定都有一定的缺陷,对于专家鉴定来说,国营文博机构的专家过手的大多为真品,其知识储备多来源于过去的传承,在造假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依靠文献知识来鉴定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况且,根据国家鉴定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不允许国营文博机构的专家为社会鉴定。而民间群体的鉴定就更为复杂,商人、收藏家、爱好者混杂其中,他们的鉴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金钱,因此这样的鉴定一定不够客观”。

不被承认的鉴定证书

除了在线收藏平台看图鉴定不靠谱之外,还有一些平台则用可开具鉴定证书来吸引眼球。北京商报记者在浏览一家名为“鉴宝网”的网站时发现,该网站有偿提供鉴定业务,并在鉴定后针对真品出具相关鉴定证书,据该网站出据《鉴定证书》收费标准及原则显示,出据《文物鉴定证书》必须有三名鉴定专家鉴定后签名,三名鉴定专家必须背对背地鉴定,并在出据《文物鉴定证书》“确认书”上签字;出据《鉴定评估证书》必须有两名专家鉴定后签名,两名鉴定专家必须背对背地鉴定,并在出据《鉴定评估证书》“确认书”上签字;出据《艺术品鉴定证书》必须有两名专家鉴定后签名,两名鉴定专家必须背对背地鉴定,并在出据《艺术品鉴定证书》“确认书”上签字。三名专家鉴定费由藏品持有者自己承担(每名鉴定专家费约:600-3000元不等)。

而该平台出具的鉴定证书也同样需要收费,根据该网站的收费标准显示,《文物鉴定证书》每个证书收费5万元,系“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出据。北京商报记者在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官网查询发现,该机构并没有“文物鉴定研究室”这一机构,与之名称相近的仅有“研究室”,而“研究室”的职责主要包括文博事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文博信息技术研发推广;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文物保护和信息化培训;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行业咨询。并没有“文物鉴定”的相关职责。而《鉴定评估证书》每个证书收费为8000元,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出据。记者也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官网上查询发现,该机构并没有设立“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只有“鉴定艺术专业委员会”。

此外,该网站上还显示,“凡出具证书者,该藏品自动进入《民间珍藏文物登记认证系统》”,而这一“民间珍藏文物登记认证系统”也只是这家网站自行设立的一个系统。对此,刘嘉表示,虽然在工商注册时,公司可以开展文物鉴定的相关业务,但是目前所有面向民间文物的鉴定都是不被国家认可的。而且,不仅“民间珍藏文物登记认证系统”的权威性让人备受质疑,仅凭三位专家的意见就纳入系统显然也是片面的。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北京商报记者浏览“鉴宝网”专家组时发现,该网站的专家不乏“马未都”、“贾文忠”、“张如兰”等业内知名专家,为了求证这些专家是否真的参与该网站的在线鉴定业务,北京商报记者致电观复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观复博物馆每个月会开展一到两次鉴定,马未都只在观复博物馆进行现场鉴定,从未参与过线上平台的鉴定活动。而且鉴定时只根据实物进行鉴定,也仅鉴定藏品的真伪和年代,不进行估价以及其他交易。

随后北京商报记者在该网站首页上发现一条写有“即日起中华鉴宝网‘网上鉴定’服务暂停,给各位藏友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为了求证该网站暂停“在线鉴定”业务的原因,记者多次致电鉴宝网,但电话均无人接听。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线鉴定本来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真正的高仿艺术品很难通过图片分出真伪,而是要上手。而普通的赝品往往没有鉴定的必要和价值。

低价鉴定只是噱头

无论鉴定结果是否准确,这类鉴定+销售的在线收藏平台都很好地抓住了多数初级收藏爱好者对鉴定的需求,使得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据李春标介绍,收藏联盟App每月交易额为100万元左右,当谈及目前这种不收费的形式是否会继续延续时,李春标表示,“虽然现在的活跃度还不错,但整体来说还未达到预想的程度,用户数量以及板块内容都需要完善,如果收取用户的会费却不能为用户带来价值,这未必是件好事”。

不得不承认的是,近年来天价拍品频现拍场,鉴宝节目中的高估价让不少藏家想当然地认为能从各种渠道中淘到“国宝”、捡漏从中获利。对于藏品的持有者来说,藏品的“真伪”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正是基于这种赝品当道和收藏心态的浮躁造成的心理,才让一些鉴定平台有了可乘之机,鉴定乱象也更加猖獗。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藏品的真伪性往往是大多数藏家的关注焦点,谈及对于在线鉴定的看法,藏家张先生表示,虽然自己也觉得仅靠图片鉴定是片面的,但如果鉴定免费或是价格不高的话,自己仍愿意尝试。不难发现,在线鉴定板块已经成为许多收藏网站或收藏类App引客的重要渠道,而在其背后除了希望藏家能够参与平台交易外,还存在一些不法行骗行为。诸如一些免费鉴定被鉴定为真品后,平台会引导藏家参与拍卖活动,以制作图录为由,收取费用,还有一些平台的负责人表示,在线鉴定是希望通过鉴定的契机扩展线下的培训业务。

在西城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清华大学特聘讲师,古陶瓷收藏鉴赏家汪帮宏看来,“民间收藏助力心态已经成为民间收藏乱象频生的重要原因,花钱买证书、乱收鉴定费更是民间收藏中常见的事件。”他表示,一方面鉴定活动的开展对民间收藏起到了积极地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如今的鉴定活动不乏一些盈利行为,这需要加强规范和制约。

其实,除了依靠照片鉴定存在误差和鉴定证书不靠谱外,在线收藏平台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有用户反映平台服务滞后,鉴定的藏品几天都未获得回应,以及准入门槛较低的现象,在鉴定板块中,不难发现一些用户发布网络上的图片要求专家进行鉴定的情况,这都严重搅乱了平台的鉴定秩序。此外,准入门槛较低几乎是所有在线收藏平台的通病,北京商报记者在一款名为“四川铜币”的App上发现,该平台所推荐的几家公司中有多家公司都在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上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

对于在线收藏平台的未来发展,刘彤表示,电商的销售模式更适合标准化,能够被重复购买的商品。而对于艺术品收藏这类商品来说,需要买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因此不建议没有古玩基础,只是为了某些经济利益的收藏小白在互联网上交易。但是互联网的确搭建了一个买卖的桥梁和交流沟通的渠道,而要想良性运作也对收藏平台能否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和提高信誉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