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的摊位上,各类食材色彩丰富、气味混杂。”在美国现代艺术家玛丽·约翰逊看来,这些都是启发她创作的灵感源泉。她在北京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是工作室附近的农贸市场。
玛丽2014年来到中国,如今在北京望京有自己的工作室,还是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预科的专业课老师。在中国她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创作自由”。这不仅意味着活跃的创作氛围,还有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给她带来的无限创作灵感。
玛丽的工作室也是“实验室”,她经常在这里同时创作多件作品。从市场里买的火龙果拿来染色;抹茶粉成了完美的绿色染料;白酒则是出乎意料好用的固色剂,她甚至还有点爱上酒里的果实香气;从中国南方淘来的黑色糯米,煮成了黑色染料。
玛丽在中国学会了造纸,还用买来的有机染料给纸上色,将之裁成各色纸条,与数码照片图块进行艺术拼接。她在工作室养了两只猫,并和来自哥伦比亚的未婚夫在中国结缘。猫的嘴、未婚夫的手被她拍成照片,剪成作品中的艺术元素。她把传统静物艺术分解后再重组,进而打破数码技术和手工艺之间的界限。
艺术家喜欢变化,蓬勃多变的中国成了玛丽创作的新土壤。“中国如今充满活力,每个月我都能看到北京的城市风貌发生变化,”玛丽兴奋地说,“北京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
不仅是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在玛丽眼中也独具风采。“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剪纸和工笔花鸟画,这些作品既复杂又精细。作品中写意的线条和诗意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的作品。”说话间玛丽看了看自己工作室墙上的红色剪纸和篾编竹筐。
玛丽还在传统东方绘画中找到与她的现代艺术作品共通的理念:新巴洛克主义。“在中国画中,人物不仅能出现在不同空间,还能展现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的丰富魅力。而传统西方绘画一时一景,只能呈现画作主体一瞬间的状态。”她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植根于中国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又在当代艺术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话语体系。
就像玛丽跨越文化从美国来到中国,她的学生们经过在北京的一年预科学习后也将走出国门,求学国外艺术高校。在玛丽眼中,她的这些学生们“富有天赋并且天生好奇”。
作为一名老师,她把学生们带出工作室观察生活。他们去了国家博物馆,去了798艺术区,还去了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这些未来想成为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学生们兴奋地用相机记录下各类素材的颜色纹理。
玛丽解释,自己想让学生知道“艺术家不应在真空中创作,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
罗敬凡是玛丽的学生,现在是玛丽工作室的实习生。她认为玛丽的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育引导她“打开思维和想象力,启发出更多灵感”。
“很兴奋能够身处北京这个热闹的文化创作中心,参与众多正在这里进行的碰撞交流,并把我更多的作品分享给这个奇妙的城市和国家。”谈及未来,玛丽充满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