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火热生活,现实题材创作如何打造出新时代的精品力作?9日,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专家座谈会在宁举行,与会专家就我省现实题材创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并就如何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纷纷献计献策。

创作要无愧新时代的召唤

“能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往往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给人带来美感的同时,又给人以精神上的力量。但是,简单粗糙的所谓现实题材作品,反而给艺术事业造成伤害,这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克服。” 省油画学会主席陈世宁认为,现实题材的艺术创作严肃且艰辛,不能捕风捉影、走马观花,更不可能一挥而就,艺术家只有真正融入新时代发展洪流,把握住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才能创作出打动人感染人的艺术作品。

近年来,镇江市连续推出《花旦当家》《完结堂1937》《红船》3部讲述镇江故事、弘扬人间大爱的现代扬剧。“现代戏创作实践证明,种子埋得越深,花开得越艳。”镇江市文广新局局长周文娟认为,“现实题材创作,不是随便写写生活就行,一定要契合时代精神,现代戏如果不会表达,很容易陷入说教,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翻译’工作。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让舞台更有说服力。”

近年来,江苏聚焦现实题材创作,形成自己的特色亮点,现实题材话剧《枫树林》和淮剧《小镇》连获“文华大奖”,扬剧《花旦当家》和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连续两届担纲全国基层戏曲院团会演开幕大戏,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现实题材艺术作品相继问世。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说,“现实题材既是艺术创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广大文艺工作者就是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无论是舞台艺术还是美术创作,只有对焦现实题材,攻坚克难,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艺术创作只有直面现实,聚焦人民群众新生活,才能引起观众共鸣。”

扎根现实静待花开

与会专家认为,当下舞台艺术的现实题材创作有“四难”:选题难,往往僵化、雷同、陈旧;创新难,特别是戏曲,表现程式与当代生活有距离,往往情节简单;情感的生动表达难,不少作品人物脸谱化,思想贫乏;市场推广难,往往留不住、传不开。如何“破题”?

《小镇》编剧徐新华坦言,现实题材创作一定要融入当代思考,才能让作品真正具有现代性,才能创造出既有生命质感又有现代理念、具备精神引领的人物形象,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只有实现题材选择、思想内容、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的多元,现实题材创作才有可能呈现出多样性,从而打造出精品。

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杰认为,要以“嘴里吃着、手里夹着、眼里盯着”的精神,推动现实题材创作可持续发展;形成上下联动,实现现实题材创作的跨越发展;重视剧本创作,推出一批现实题材作品文本;扩大人才队伍,加快文艺队伍建设形成新优势;深化机制改革,激发现实题材创作活力,完善文艺院团共建机制。

现实题材创作,要坚守精神维度。省国画院画家姜永安说,当下,不乏“大张旗鼓”的写生活动,往往只浮于表面,是一种“远程”的生活关照。其实,真正有深度的现实题材创作是艰苦的。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今天,现实题材创作中的人文关怀恰恰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维度。生活就在眼前、在身边,重要的是艺术家要意识到自己的“在场性”。现实题材创作要真切,艺术家不能以居高临下的俯视态度朝向现实生活,要以平视的关怀,将自己揉入生活中去体验,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发现自己。

用艺术之美感染人

当下,有些地方一旦出了一部好戏,各个院团往往会“一窝蜂”扑上去,简单复制其故事模式、人物类型。专家提醒,要尽可能避免重大主题创作的雷同化和“一窝蜂”现象,建议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在选题阶段就提前介入,以平衡不同地区和院团的选题类型。

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杜小甦说,紧抓现实主义题材,除了题材要选好,艺术质量更要搞好。思想性的实现不能依靠大喊大叫和政治说教,要以作品的艺术之美感染人、影响人。他建议,全省可建立题材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横向交流与沟通。专注江苏特色,充分挖掘整合江苏的文化资源,建立各地创作联动机制,在艺术创作采风、体验生活、创作班子组建等环节互相沟通,把所有资源向精品项目集中。

涟水县淮剧团创作的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不久前获得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的点赞,他认为“这是一部老百姓愿意看的戏,更是老百姓看完后能够记得住、传得开的戏”。团长陆前生说,“作为基层剧团,我们长期扎根基层,常年在农村演出,与老百姓距离最近,感情最深,最了解百姓生活。生活在基层,就要为普通百姓抒怀,用平凡事,演绎不平凡的人生。风俗风情入了戏、乡言俚语成了词,这样的作品,自然会受欢迎。”